【福州日报】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时间:2020-08-10作者:浏览:518

向海图强,挺进深蓝,福州积极对接国家海洋战略,全力拓展海洋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全面提高海洋开发的综合效益,打造“蓝色聚宝盆”。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600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我市“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目标,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端工程装备、海洋电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持续向好。“高新蓝”技术正成为激活海洋经济的新引擎,为“海上福州”建设提供新动能。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海棠”机器人进行水面航行测试。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大鱼”机器人下海测试。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宏东海洋生物产业园竣工投产。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陈建明教授(中)指导科研工作。




瞄准新兴产业 “掘金”蓝色海洋



  蛟龙号展示馆。本报记者 邹家骅摄

  海洋生物医药方兴未艾

  自主研发成果不断涌现

  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创新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日,福州宏东食品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位于连江的宏东海洋生物产业园正式竣工投产。该项目为宏东远洋渔业产业园一期项目,占地面积40亩,总投资3亿元,主要用于海洋生物制品的研发、生产与检测。

  “原来企业生产过程的边角料只能以低价格卖给下家,现在我们联合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海洋资源进行高值化开发,通过生物技术实现变废为宝,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福州宏东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燕介绍,本次投产的深蓝硫酸软骨素项目主要利用鱼骨、鱼鳞、鱼皮、鲍鱼内脏以及藻类等海洋生物,研发生产海洋硫酸软骨素、胶原蛋白、生物钙及其他海洋多肽和多糖类保健食品。“该项目投产后年新增产值可突破1亿元,并为当地提供200个就业岗位。”陈燕说。

  福州位于东海之滨,闽江穿城入海,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种质、基因资源。在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福清市新大泽螺旋藻有限公司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世界上先进生产线和藻类生产高科技人才,并成立了藻类技术研究所。其中,海洋微藻高值化产品开发及产业链建设项目正在抓紧建设。“目前生产设备陆续进场安装,预计年底可部分投产,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288吨螺旋藻、小球藻、藻蓝蛋白、藻多糖、脂类色素、小球藻CGF、盐藻及盐藻提取物等。”新大泽公司办公室主任李林声介绍,公司主营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内主要的螺旋藻产品出口商,也是同行业最大的生产企业之一。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革新。成立于1995年的福州新北生化工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研发、生产鲎试剂和各种生物试剂及其配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国家“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示范项目,公司主导建设的“鲎血液酶制剂临床感染检测试剂盒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已经正式量产。

  “项目采用海洋生物鲎血液提取蛋白酶,并通过公司全国首创的终点显色基质法,制备第四代鲎试剂。”新北生化公司董事长丁友玲介绍,两种新型试剂盒均为高灵敏度特异性体外诊断试剂,临床上可以在1~2小时内检测出细菌内毒素感染或是真菌感染,实现快速检测。

  技术的突围,更为产业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如今,新北公司的鲎试剂已占据国内鲎试剂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第四代鲎试剂有望占领更大市场份额。

  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形成规模

  填补产业链缺失环节

  海洋生物医药项目建设快马加鞭,一批高端装备项目同样你追我赶。在福清兴化湾,一排排洁白的海上风力发电机正迎着海风全速运转。不久前,国内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在这里成功并网发电。

  据悉,此次并网的10兆瓦机组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单机容量亚太地区最大、全球第二大的海上风电机组,由三峡集团与东方电气集团联合研发,在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下线。“这是推动实现海上重大装备国产化、打造海上风电大国重器的重要成果,也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关键一步。”三峡新能源负责人表示。

  风从海上来,发力正当时。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是三峡集团和福州市共同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投资建设的世界一流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通过引进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产能落户福建,建成集技术研发、设备制造、检测认证、运行维护为一体的世界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带动我国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产业园从2017年7月全面开工建设,到2019年1月首台海上风机下线,历时仅一年半。”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园已聚集了金风科技、LM叶片、东方风电、江苏中车、中水电四局等5家国内外知名的海上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形成风机、电机、叶片、构筑件等完整的产业链,并进入批量化生产,预计达成后年产值约150亿元。目前,园区产品已在福建应用并销往省外、出口国外,基本形成“立足福建、面向全国、辐射全球”的发展态势。

  建设“海上福州”需要繁荣的海洋经济作支撑,而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拥有大量先进的海洋工程装备。在距离福建三峡海上风电产业园不远处,总投资2300万元的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海工装备与生物产业孵化聚集创新中心已粗具规模。

  该项目计划建设海峡西岸海洋工程装备水动力性能研发测试等3个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共享运行机制,形成社会共享的海工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并打造蛟龙号展示馆,成为福州市海工装备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开发的示范基地、海工装备科普与交流基地。

  向着那一片深蓝,加速进发。市海上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不仅对提升闽台(福州)蓝色园区创新竞争力和综合服务水平,吸引优质海工装备研发和制造企业进驻园区集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将填补全市乃至全省海工装备产业链缺失环节,提升海工装备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壮大海工装备产业规模。

  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迈向深蓝

  百亿级市场加速“起飞”

  近年来,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已成为各领域关注的热点。在海洋方面,无论是生态保护、海防安全、权益维护,还是科学考察、资源开发与作业生产,过硬的海洋信息安全保障技术都不可或缺。

  其中,海上风电场特殊的环境决定了风电场建设施工和生产运维阶段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难点,实时准确获取人员和船舶的定位信息对于安全生产管理至关重要。由福州数据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依托清华大学陆建华院士团队在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广域宽、窄带通信网覆盖方案。

  据介绍,海上风电项目海域通信网以面向海上风电场作业区内的无线宽窄带融合网络覆盖为主要服务目标,结合先进宽窄带融合通信网络技术和平台,构建风电场无线网络覆盖和海上作业安全应急通信保障等重要服务功能,形成良好的推广示范作用和社会经济效益作用,促进人与海洋和谐发展。

  在福建,辽阔的管辖海域以及复杂的地形加大了海上执法难度,由福建海兰寰宇海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福建近海雷达综合监控系统则成为海洋环境执法上的“利器”。据悉,这是一套集成了云计算、数据库、软件工程、地理信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针对近海海域进行主动监察的信息综合系统,在全省规划建设40座雷达站点,每个站以雷达、光电、AIS为主要传感器,主动探测海面各种移动和固定目标,并可融合其他船舶监测数据,形成覆盖福建全省沿岸20海里以内海域的海上目标能力,可同时跟踪12万个以上的目标,实时掌握海上目标分布态势。

  “该系统具有全天候、全时域、全方位主动探测的特点。”海兰寰宇有关负责人介绍,可实现对海上船只等目标的24小时实时监控、取证和航迹记录,对近海捕捞渔船、采砂和运砂船、倾废船、网箱等海上目标、海岸线、海岛、保护区等区域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海上安全生产等实施全面、实时监控,极大提升福建省管辖海域的综合管控能力和水平。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开发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拓展水下经济空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水下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成为开发海洋的重要工具。

  当前,福建海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小型智能化水下机器人,并通过水下机器人在海洋领域的示范应用,建设一套水文大数据平台。“海图水下机器人实现产业化后普通生产部门可以通过小型水下机器人精确掌握监控水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用智能化机器人代替人员到危险的水域进行水下作业。”海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水下机器人可以服务水利水库、桥梁大坝、水下搜救、潜水光观等大量涉及水下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作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值得一提的还有,水下机器人是海洋高端装备和智能机器人的集大成者,能够带动精密仪器、集成电路、新材料、智能制造,涉水大数据、江河湖海和城市水体水联网、涉水旅游、涉水科普教育等上下游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闭环。

  海洋科研平台激活动能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学技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日前,由闽江学院海洋研究院陈建明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鲨鱼纳米抗体打造药物开发的新技术平台”项目吸引了深圳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关注,双方将进一步开展合作。

  据悉,该项目以小型鲨鱼——条纹斑竹鲨为研究对象,建立药物研发新技术平台,开发新型纳米抗体药物,继而打造自主化纳米抗体技术产业链,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自主权,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只是闽江学院海洋研究平台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一个缩影。“闽江学院海洋研究平台现有109名成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8人,博士学位70人,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一流的科技人才。”闽江学院科研处处长林中燕介绍,该平台聚焦福州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开展重大海洋技术攻关,目前已获批55个科研项目,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海上福州”建设战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海上福州”建设。

  如何打通海洋经济产学研的脉络?近年来,一批海洋科研平台项目在福州落地开花:福州大学着力打造集海洋牧场开发、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和海洋生物工程研究于一体的福建省海洋生物高值高质化利用创新服务平台;福建农林大学建立和完善海洋生物健康养殖与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福建师范大学成立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化开发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一个个平台正在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以科技创新引领的海洋新兴产业,已成为福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随着越来越多高精尖大项目、好项目纷纷落户,福州海洋新兴产业的一片蓝海正在到来。


转自福州日报-第008版-2020年8月10日

http://mag.fznews.com.cn/fzrb/2020/20200810/20200810_008/20200810_008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