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
郑彦民
郑彦民在采风中拍摄的连家船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3月3日,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名单公示,闽江学院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郑彦民的雕塑作品《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荣获立项,成为福建省首个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美术创作雕塑项目。
“有同事见到就说,祝贺你呀,那个渔民的雕塑获奖了!我说,这不是‘渔民’,是‘船民’。”近日,郑彦民坐在学校教室的长桌前,接受了海都记者的专访。
2017年,郑彦民和一帮朋友去宁德游玩,遇见福安本地作家、纪实小说《铁锭船帮》的作者林德发。林德发是连家船民,他以自己的经历,在作品中回忆了千百年来居于水上的疍(dàn)家子弟,对上岸、对美好生活和平等尊严的渴望与追求。这些小人物在历史上,在大时代里不屈奋进,与命运抗争的倔强情怀,深深打动了郑彦民。
百年飘荡,连家船民的苦难记忆
据了解,“连家船民”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他们另一个为当地人所熟知的名字,叫做“疍民”。历史上,他们主要以打鱼为生,随着“连家船”东游西荡,生活条件恶劣,收入低微。由于居无定所,游离于海边、岛屿,他们往往与岸上的居民有所隔阂,更难于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
“他们与渔民是很不同的,渔民还是属于陆地上的居民,只是以打鱼为生;但疍民的一生都居住在海上,上岸都被要求弯腰沿着路边走。疍民的飘荡与卑微,可以称作‘中国最后的吉卜赛人’。”郑彦民说。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帮扶疍民上岸做了很多实质性的工作:帮助疍民在岸上建房子,让他们有家可住。但闽东特有的滩涂经济,让新建的陆上社区与疍民们赖以为生的海面,在潮涨潮落之间相隔甚远,距离可达几公里。因此,不少疍民依旧只能住在船上,而把岸上的房子作为存放物品的仓库。
脱贫致富,疍民上岸的美好转变
改革开放后,疍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转变。除了传统的打鱼,许多疍民在沿海乃至城市的内河水域从事海货销售、跑船运输等多元化的水上营生。“水中居民”与“岸上居民”的生活场域日渐水乳交融,让“连家船民上岸”工程成为可能,福建开启了一场帮扶连家船民上岸的安居工程。
2017年,郑彦民前往闽东地区采风时,将所看到的疍民生活的实质性变化,归结为三个部分:
第一个改变是文化知识,所有的疍民子弟都能够入校读书,并出了很多大学生;第二个改变是生产生活,居于水上、打鱼为生的疍民们,开始走上岸,开餐馆,开鱼档,跑运输,开美食街、美食城,有了致富途径,真正摆脱了贫困;第三个改变是政府帮扶,持之以恒地不断投入。“摆脱贫困不仅仅要给疍民‘摘帽子’,而是要持续性地跟踪投入。我所看到的疍民们不但搬上岸了,而且住下来,住得很好,富起来了。”这让郑彦民有强烈的冲动,想要表达“疍民摆脱贫穷奔小康的美好期待”。
凝聚美好,
雕塑表现的永恒感动
几易其稿、反复构思后,郑彦民用一家六口来表现《连家船民的幸福生活》:抱着祖先牌位,对疍家传统有所留恋的老公公;拎着全部家当,跟着儿子儿媳向往岸上新生活的老婆婆;健壮有力,担起一家之责的男主人;看向岸上,充满期待的母女俩;以及被扶贫干部高高捧起,代表明天和希望的小婴儿。
“这也代表着一种时间线的变迁。”郑彦民解释说,从老人到新生儿,从贫困与抱持传统的顾虑,到拥抱新生活,疍民们收起了渔网与摇橹,从破旧的“连家船”一步步走到了岸上。“上岸”里面包含着两个要素:生活条件的提升与改善,以及疍民群体与所有人一样生而平等,这是疍民们千百年来所一直追求的。
“扶贫干部”是这个雕塑群体中的外人,但他所代表的是党和政府对疍民的帮扶和引导。疍民男主人的形象强壮而有力量,因为千百年来,疍民一直为着更美好、更平等的生活奋勇搏击。“天助自助者”,郑彦民说,这是雕塑中“英雄主义”的部分,疍民作为小人物的不屈与奋斗,加以政府适时伸出的援助之手,才能换来疍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转自新福建-2023年3月16日
https://share.fjdaily.com/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258294.html?isDigital=true&isShare=true